为了使训练获得的语言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应用,并通过各种活动形成更为丰富的语言能力,有必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及发育阶段对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调整。早期以指导母为中心,同时,保证适宜的集体生活的语言环境,另外,得到周围人们的理解与协作来调整语言环境也是很重要的。
(一)父母指导
为了使聋儿的综合性交流能力与社会生活相适应,聋儿能够自立,让父母及周围人们接受孩子听觉障碍这一事实,和对许多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孩子刚断为听力障碍后,父母处于绝望、惊恐不安的心情中,为了使父母及家属能摆脱这种心情,对听觉障碍所带来的问题能积极处理,就需要给予他们帮助。下面叙述父母指导的内容。
1.听觉障碍及其问题
应向患儿父母介绍有关耳的构造、听功能等有关听觉生理与耳聋种类、性质、听力障碍的程度及听力型等有关听觉病理的内容,按照聋儿的具体障碍状态,供基础知识。另外,有关听觉障碍直接产生的语言发育迟缓问题及听力障碍所带来的继发性问题(情绪、社会性和思维发展等问题),应简单明了地予以说明。重要的不仅仅是指出,更要使其充分理解,只要用适当的方法,就能使周围人形成积极的态度。
2.听力管理与助听器
为了使助听器保持最适合的助听状态,在语言训练和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对父母需要进行细致周到的指导。另外,对平时的听力管理,也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3.从相互交流的质的转换到交流关系的建立
正常听力儿童在生后6个月内通过与父母的相互交流,学会社会交往中必要的基本技能。以母亲的表情及发声,以及与之相伴的视线及头活动等作为信号,学习其意义内容,调整与社会交往的方法。近年的发育心理学及听觉心理学证实,正常听力儿童在新生儿期已对一些声音产生辨别性反应,到生后3个月,婴幼儿已能理解脸(口型)与声音,同时已注意到社会交往中最重要的音声信号的存在并开始学习其意思。
对于重度聋儿,声音这一重要信号是以隐蔽的形式传递的,与母亲早期的相互交流是以听觉信号欠缺的形式进行的,这是重度聋儿面临的最早问题,而且,这种状态不被周围人所注意并持续到发现其障碍为止,其结果是使符号的认知与获得变得很困难,因此聋儿的语言发育出现重度迟缓。实际上,不管发现年龄如何,重度聋儿语言都停止在不能理解和不能表达的阶段,这是由于符号认知与符号获得阶段尚未建立。为促使这样的聋儿学习语言,就必须将母子间的交往予以质的转换,由此形成母子间的基本交流关系,使聋儿注意到相互交往中所必需的语言符号的存在并使之学习其意义。将有关聋儿应该怎样反应和如何引出其反应等内容,提供给父母具体的方法,并使他(她)们学会相关技术。言语治疗师通过做示范,利用录像或设定换衣报、洗脸、吃饭等日常生活场景进行训练,这种实际指导很重要。为帮助父母理解可参考下面所示的注意事项(母子10条注意事项)。让聋儿看到及父母应做到:
(1)讲述的事物要出示在聋儿的面前。
(2)与眼同高。
(3)引起孩子的注意后再开始。
(4)使能看到对方脸的表情及口型。
(5)声音要稍大一些。
(6)发音要清楚。
(7)自然语速。
(8)伴随手势语。
(9)反复。
(10)确认是否已接受与理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edaogou.net/elzmzl/9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