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守护健康是我院的奋斗目标。医院紧跟国际医学技术前沿,积极倡导精准微创的医疗技术理念,不断探索最精确诊断、最精准定位、最大化保留功能、最小化创伤,让病人获得快速的康复和舒适的体验。
“精准超微创玻璃体切除术”
精准超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是近年来在眼科微创手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高精尖临床技术。我院眼科于年初率先在华东地区引进了Consllation高速玻璃体切割机和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并且广泛开展了25G、27G微创玻璃体手术,成功治疗了数千例复杂性致盲眼病。 马先生家住安徽,29年前因眼外伤导致右眼白内障,在当地行右眼外伤障摘除术,术后视力不佳,因经济原因,未能进一步治疗。2年前,他又发现右眼视力进一步下降,医院就诊,被告知右眼不仅有严重的虹膜缺损、晶体缺如,而且还发现了黄斑区的巨大裂孔,病情非常复杂。医院,均被告知手术难度及风险相当大,治疗无望。最后,他抱着一丝希望慕名医院眼科。尽管手术非常复杂,但在市眼科首席医师姚勇教授的带领下,眼科团队为患者成功进行了精准超微创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内界膜剥除+人工晶体植入+瞳孔成形术。马先生的视力从术前0.05增加到0.3,黄斑区裂孔闭合良好,手术非常成功。他和家医院眼科不仅让他的右眼在历经近30年的黑暗后又重见了光明,而且帮助他改善了外观,提高了生活质量。 精准超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与传统的20G玻璃体手术相比,该技术更加精准,创伤更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是现代眼科领域的一项最新突破。我院眼科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创新,将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不仅可以治疗各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如:复杂视网膜脱离、感染性眼内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黄斑前膜、黄斑裂孔等,而且可以与前段手术联合治疗复杂眼外伤、眼内异物、难治性青光眼等等。精准超微创玻璃体医院的品牌技术,眼科收治了来自全国各地各类复杂眼病转诊患者,每年成功开展精准超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余台,获得眼科同行及患者的高度认可。
“人工耳蜗植入术”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特定的电信号,通过电信号兴奋人体听神经来重建听觉功能。人工耳蜗是目前运用最成功的生物医学工程装置,手术植入是治疗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最佳方法。 无锡有一对双胞胎男孩,航航和天天,长得虎头虎脑,非常可爱。不过,快2岁了,任凭他人怎么呼喊,两个孩子都没有任何反应,两个孩子出生时,医生进行新生儿筛查,听力就一直没有通过,42天检查也是如此。孩子生活在自己的寂静世界里。家长抱着孩子到处求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周卫东主任医师。经过严格检查,两个孩子都被诊断为先天性耳聋、遗传性耳聋、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同时伴有严重的双耳内耳畸形,只有植入人工耳蜗才能听见自然界的声音。 周卫东带领人工耳蜗植入小组,分别为这对双胞胎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手术在显微镜下经面隐窝径路,非常小心地避开对面神经的损伤,在耳蜗上钻开1mm的小孔,由圆窗膜进入鼓阶,将人工耳蜗电极31.5mm全部插入耳蜗内;由于患儿有内耳畸形,其耳蜗的底转和内听道相通,2个患儿术中均出现了脑脊液涌出,非常危险。医生冷静精准处理,填塞住了脑脊液的漏出。手术顺利,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这对可爱的双胞胎回到了有声世界。 我院耳鼻咽喉科是目前无锡地区唯一开展人工耳蜗手术的单位,开展该手术至今,已累计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95例,将众多聋儿带进了有声世界。
“多信息态精准神经导航技术”
赵先生3个月前在外院发现颅脑功能区肿瘤,因担心手术后会偏瘫、失语,不敢手术,在家人的劝说下辗转来到我院神经外科就诊。邵君飞主任仔细评估后,建议手术治疗,并详细沟通了手术的流程、风险、最新的手术技术等,充分沟通后,赵先生接受了手术方案。一系列影像学检查后,通过神经导航系统有效整合解剖、功能和代谢等信息,邵主任团队制定完善的术前计划。术中利用多信息态神经导航,邵主任准确定位肿瘤位置,精准获得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组织,同时保护重要的功能区,成功完成手术。术后患者恢复很快,无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损伤表现,赵先生和家医院神经外科医术精湛。 我院神经外科是国内首批引进最新一代神经导航系统的单位,在邵君飞主任带领下,科室团队不断挖掘神经导航的精准融合功能,形成多信息态精准神经导航技术。这是一种将脑部功能和代谢信息与解剖影像进行数字化整合的全新的导航技术,意义在于功能结构和代谢信息的可视化,避免术前和术中仅凭借个人主观经验判断功能区位置,该技术无论是用于诊断复杂脑深部肿瘤的活检手术,还是恶性脑肿瘤的精准手术切除,可在术前提供个性化病理解剖及代谢信息,为术中精准手术提供科学依据,医院此项技术获得了年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磁共振DKI/IVIM-DWI成像技术”
章女士头痛已经6个月了,近来有加重,医院,做了常规头颅磁共振检查发现左侧大脑内有一个直径3.3厘米的占位病变,不排除胶质瘤可能。由于患者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且属于超敏体质,不能使用造影剂进行增强磁共振检查,章女士的病一直未被确诊,最后辗医院。在疑难病例讨论中,影像科陈宏伟、方向明两位主任,为她制订了个体化的磁共振成像方式,选择了不需使用造影剂的基于体素内不均一运动的扩散成像(IVIM)和基于非高斯分布的扩散峰度成像(DKI)。通过对IVIM与DKI技术图像及参数的分析,综合分析影像和临床资料,影像科很明确地给出了答案:该占位病灶是肿瘤,但不是胶质瘤,而是颅内原发性淋巴瘤,不需要也不宜开颅手术治疗,而是要采用专门针对淋巴瘤的组合化疗,并在化疗过程中阶段性进行IVIM和DKI检查以及时评估疗效。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再无头痛,复查磁共振病灶完全消失。章女士得到了正确而有效的治疗,规避了创伤性开颅手术,在治疗了疾病的同时,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保证和提高。 IVIM-DWI和DKI是新型的扩散成像技术。与传统扩散技术相比,不依赖于造影剂的使用,而且反映更多病变信息,是术前肿瘤评估的重要指标; 可为全身各器官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疗效评估、预后预测等提供重要信息,可望为肿瘤及其它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的帮助。在我院影像科,IVIM-DWI和DKI技术已在多科疾病诊断中广泛开展,获得包括江苏省医学新技术一等奖等多个省市科技奖项,技术应用惠及了众多肿瘤及疑难疾病患者。
“微创人工关节置换术”
年逾古稀的包老伯因“右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已行走不便十余年,近几个月症状逐渐加重,疼痛难忍,医院后于今年10月入住了我院骨科。冯德宏关节外科团队为他进行了“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在手术前后运用了与国际接轨的最新的整套加速康复系统。包老伯术后第一天就能主动下床练习走路,术后不到一周行走正常无碍,愉快满意地出院了。包老伯一家和病友们都赞叹他恢复得太快太好了! 近年来,我院骨科努力创新,积极开展“微创人工关节置换”,得到了广大病患与同道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微创人工关节置换”不仅包括多种先进的微创手术技术,比如小切口髋膝关节置换,髋关节置换技术、膝关节单髁置换技术等等,更重要的是在术前、术中、术后和出院随访复查每个环节都始终贯彻了微创化、精确化、标准化的理念,并通过促进医疗、护理、康复各个环节的精细高效联动,使得患者接受的手术方案最优化、手术创伤与术后应激反应最小化,最终得到更好的疗效。同时,该技术还大大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显著降低了住院费用,获得了极佳的社会声誉。 下一阶段,我院骨科将进一步构建以“计算机辅助智能化手术”和“个性化手术通道”为目标的“微创人工关节置换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微痛、微血、无栓、无管、无睡眠障碍、无营养不良、无恶心呕吐、无伤口感染为特点的“术后加速康复体系”,使微创理念深入到相关疾病诊疗全程,用不断优化的技术,不遗余力地为广大病患造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edaogou.net/xhxtxel/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