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
又名:听力损害、听力丧失、听力功能受损、失聪、听障
就诊科室:耳鼻喉科、小儿保健科
概述:
1、是不同程度听力损害的总称;
2、患残疾性听力损失的人群约占世界人口5.3%;
3、先天及后天的许多因素最终都可能引起耳聋;
4、早发现、早治疗可阻止过延缓听力损失的发展。
疾病定义
耳聋,又称听力损害、听力丧失、听力功能受损、失聪、听障。耳聋是听觉传导通路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导致不同程度听力损害的总称。
程度较轻的有时也称重听,显著影响正常社交的听力减退称为聋,因双耳听力障碍不能以言语进行正常社交者为聋人或聋哑人。
流行病学
耳聋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导致终生残疾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WHO年发布的数据,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的人群高达3.6亿人(约占世界人口5.3%),其中儿童听力损失者约万。
65岁以上老年中至少1/3存在听力损失,男性多于女性。此外,全世界大约有11亿的年轻人,存在因不良用耳习惯带来听力损失的风险。
疾病类型
耳聋分类
根据耳聋的发生部位和性质,可将耳聋分为不同类型。
传导性聋
经空气传入的声波,在外耳、中耳处因病变受阻,该类型属于机械传导问题,声音很难从外耳移动到鼓膜、中耳骨,比如中耳炎、鼓膜穿孔、外耳道炎、耵聍栓塞等。都可造成传导性听力损失。
感音神经性聋
耳蜗、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器质性病变或代谢障碍可导致声音信息的异常传递,由此造成听力减退或丧失。比如衰老,噪音伤耳,部分抗生素、利尿剂等药物的耳毒性副作用所导致的聋。
混合性聋
中耳、内耳病变同时存在,混合性聋可因一疾病同时影响耳传音与感音系统,也可因多种疾病分别造成两种系统发生问题。
功能性聋
也称心理性聋,非器质性聋,精神性聋等。主要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患者多有心理创伤史。
伪聋
患者听觉系统无异常,系装聋,需通过听力学检查鉴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edaogou.net/xhxtxel/4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