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新生儿出生后就有听觉定向,因为听觉感受器在胎儿期6月龄左右就已基本成熟。不过发育的关键期则在婴幼儿阶段,爸爸妈妈只有熟悉宝宝听力发育的特点,才能有效地进行一些针对性训练,让宝宝对周围的声音产生兴趣,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筛查过后要求复查就必须去新生儿在出生2~3天左右时(出院前),医院就会对其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复筛则一般安排在42天检查时,因为如能对明确诊断为永久性听力损伤的婴幼儿在出生6个月内进行科学干预和康复训练,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可以回归主流社会的。
按月龄测测小耳朵的灵敏性新生儿期正常表现:
如果突然出现60分贝以上的声音,会受到惊吓。
异常表现:
宝宝对响亮声音没有反应。
1-3个月正常表现:
在哭闹时听到突发响声会停止哭闹;2月龄左右给声音刺激会微笑,如用拨浪鼓逗宝宝,宝宝会微笑;能够倾听周围的声音,并在听到后将头转向一侧。
异常表现:
无法自己发出声音,或听见妈妈的声音也不会笑。
4-6个月正常表现:
听到自己的名字已有应答表示,能对发声玩具感到兴趣,对愤怒的声音感到害怕,能分辨成人的声音,如听到妈妈的声音特别开心。
异常表现:
对别人的叫唤没有反应或者听到声音时不会转头寻找声音来源。
7-9个月正常表现:
能立即转头寻找声源并注视,可根据声音调节行动,甚至会听从成人指令做相应动作。
异常表现:
听到熟悉的声音没有转头寻找或注视,或者没有对应地发出响声。
10-12个月正常表现:
能咿咿呀呀地模仿成人的发音,和着音乐节拍摆动身体,能听懂熟悉的话语,并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异常表现:
不会牙牙学语,不发声音。
巧用“妈妈调”新生儿喜欢听人的声音,特别偏爱对母亲的声音及心跳声,这能让他们产生安全感。妈妈和家人可以巧用“妈妈调”多和宝宝交流,比如说话时可以夸张一些,抑扬顿挫,多用叠音词,等宝宝稍大一点妈妈可以带一些情绪和宝宝说话,让他明白不同情绪下的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提高宝宝对声音的辨识能力。当然,我们还可以用音乐来引导宝宝,会发声的摇铃、音乐玩具都能极大地引起宝宝的兴趣。在生活中,爸爸妈妈也要做个有心人,多引导宝宝聆听生活中的声音。
药物性耳聋如何预防药物性耳聋是能牵动所有爸爸妈妈神经的一个敏感话题,过去由于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认识的欠缺,因滥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导致的药物性耳聋时有发生。如今,随着各种新型抗生素的开发与应用,临床医生对抗生素的选择范围有了更多选择,再加上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认识的提高,该类药物致聋的不良事件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爸爸妈妈依旧不可掉以轻心,据统计,在中国,聋哑儿童中药物性耳聋占30%-40%,药物致聋依然是我国聋儿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因为除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比如红霉素、万古霉素、氯霉素等),还有许多药物也有致耳聋的风险存在,比如抗肿瘤药、利尿剂、解热镇痛药、抗疟疾药等。
儿童为何比成人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耳聋?儿童患感冒发烧和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几率要比成人高许多,更容易发展成中耳炎,治疗不当会损伤听力;
儿童的内耳及听觉神经发育不完善,对耳毒性药物比较敏感;
儿童肾功能不健全(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幼儿),对药物排泄能力差,更易发生药物性耳聋。
萌小护再三提醒:爸爸妈妈在宝宝生病时切勿病急乱投医,应及时向专业儿科医生、儿科药师咨询,谨慎选择儿童用药,预防药物性耳聋。
以上内容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转自萌宝宝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edaogou.net/xhelzmb/1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