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或称“特发性突发性聋”,简称“突发性聋”或“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
流行病学研究
全世界突聋的发病率在5~20/10万左右。[1]我国突聋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但目前尚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多中心研究显示,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1岁,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双侧发病比例为2.3%。
病因及发病机制
突发性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突聋。
常见的病因包括:
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等。只有10%~15%的突聋患者在发病期间能够明确病因,另有约1/3患者的病因是通过长期随访评估推测或确认的。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
临床表现
1.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
2.耳呜(约90%)。
3.耳闷胀感(约50%)。
4.眩晕或头晕(约30%)。
5.听觉过敏或重听。
6.耳周感觉异常(全聋患者常见)。
7.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影响生活质量。
分型
根据听力损失累及频率和程度,建议分为:
高频下降型
低频下降型
平坦下降型
全聋型(含极重度聋)
中国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显示:
根据听力曲线分型对突发性聋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对各型突聋均有效,合理的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效果要好;低频下降型疗效最好,平坦下降型次之,而高频下降型和全聋型效果不佳。
糖皮质激素治疗建议
突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多为内耳血管病变,建议采用糖皮质激素+血液流变学治疗。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的作用,可缓解血管内皮水肿,增加内耳血液供应,目前是突发性聋的重要治疗药物。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口服给药:泼尼松每天1mg/kg,最大剂量建议60mg(甲泼尼龙每天0.8mg/kg,最大剂量48mg)晨起顿服;连用3d,如有效,可再用2d后停药,不必逐渐减量,如无效可以直接停药。激素也可静脉注射给药。
激素治疗首先建议全身给药,局部给药可作为补救性治疗,包括鼓室内注射或耳后注射。
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在征得其同意,密切监控血压、血糖变化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全身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局部给药。[2]
参考文献
[1]余力生,杨仕明.突发性聋诊疗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48(5):-.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志,,50(6):-.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edaogou.net/elzmzl/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