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位于头部两侧,左右各一。因其位居于头侧,犹如屋笼之窗户,故古时又称其为窗笼”。因耳司听觉,古医籍《河间六书》又称其为“听户”。
全身经络会聚于耳,使耳与脏腑及全身各部产生密切联系。诚如《黄帝内经》所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也常可反映或累及于耳。
耳的生理功能:司听觉,主平衡,属清窍。
《灵枢口问篇》日:“耳者宗筋之所聚”耳与肾心.肝.胆.脾.肺关系密切。
清代医籍《张氏医通》指出:“十二经脉之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外,其余十经脉络,皆入于耳中。“故凡一经一络有虚实之气入于耳中者,皆足以乱主窍之精明,而兼至聋聩”
从具体的经络循行路线而言,耳与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的循行关系较为密切,尤其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皆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环行耳之前后,与耳脉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有“耳病实则少阳”之说。若经络之气逆乱可循行入耳为病。如肝火上炎或暴怒伤肝,均可导致肝胆经气厥逆,阻塞脉络而产生气闭耳聋。
耳鸣、耳聋都是病人自觉听觉异常的一种症状。凡自觉耳内鸣响如蝉鸣或如潮声或如雷鸣其声或细或暴,静时尤甚,妨碍听觉的称耳鸣
耳聋是各种听力减退症状的总称。听力减弱,妨碍交谈,甚至听觉丧失,不闻处声,影响日常生活的称耳聋。症状轻的称“重听”
临床上,耳鸟可单独出现,亦可伴有耳聋。耳聋除暴聋之外则多由耳鸣发展而来,故初走多与耳鸣并见。二者临床表现和伴发症状虽有不同,但病位同在肾,病因病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均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合并为一篇论述。
1、隋唐时期详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耳病诸候》发展了《内经》的学说,认为耳鸣耳聋虽有内伤、外感之别,
但无不与肾虚有关,“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损于肾脏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血气,兼受风邪,精脱,精脱者,则耳聋。并进一步指出了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病变均可发生耳鸣耳聋。
2、《千金要方耳疾第八》对耳鸣耳聋分类较为详细。
《千金要方》分本病为劳聋、气聋、风聋、虚聋、毒聋、久聋、耳聋,内服剂型设有汤、散、丸、酒剂等多种,尚有外治塞耳、滴耳之剂,数十种之多。
3、《丹溪心法》倡“耳聋皆属于热”之说,《明医杂著》进一步发挥。
朱丹溪认为“耳聋皆属于热”,并认为少阳、厥阴患病而耳聋,亦是热多;还有阴虚火动耳聋,因邪化火耳聋等,即使大病后耳聋亦应降火。明.王纶:“耳鸣...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若遇此证,但审其平劳饮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
4、清代论述本病源于《内经》,但用药用方有所偏重。
如《寓意草》从痰治,《医林改错》从瘀治,都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耳鸣、耳聋辨证论治的内容。
讨论由于内伤、外感各种病因引起的以自觉耳中鸣响,或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它包括五官科的外耳病变(如外耳道炎等),鼓膜病变(如鼓膜穿孔、破裂等),中耳病变(如中耳炎,中耳硬化症等)。内科方面有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猩红热,脑膜炎等),中枢性病变(如脑肿瘤,听神经瘤,颅内压增高等),药物中毒(如奎宁、水杨酸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烟酒中毒以及贫血,高血压,内耳眩晕等。
本病病位在耳与脑,病机为耳窍失养或耳窍闭,塞耳窍与五脏之关系。
1.耳与肾:(肾开窍于耳)
耳听觉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精、髓、气、血的濡养,尤其与肾的关系密切
所属关系:耳为肾之外窍。
生理关系:耳的生理由肾所主,肾之精气上通于耳。
病理关系:肾一耳
诊断关系:耳一肾
治疗关系:从肾论治
2.耳与心:(心寄窍于耳)
所属关系:心寄窍于耳,耳为心之客窍
生理关系:耳司听受心之主宰
病理关系:心主神明失职
治疗关系:从心或从心肾论治
心开窍于舌而寄窍于耳。唐代医著《千金要方》对此解释:“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寄见于耳,窍者荣华于耳“明代医著《医贯》说得更明确:“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3.耳与肝(胆):
所属关系:胆经行于耳,肝胆互为表里
生理关系:肝胆气通于耳,
病理关系:肝胆火热上犯耳窍
治疗关系:从肝胆论治风,火,湿、热、气(闭,逆)血
4.耳与脾(脾升清濡耳)
所属关系:足太阴脾之脉入于耳中
生理关系:气血荣养耳窍
病理关系:气血不足,痰,湿
治疗关系:补气,化湿,升阳(清)
5、耳与肺(耳为肺之用)
所属关系:太阴肺经别出的络脉行于耳
生理关系:肺主气,肺气贯于耳
病理关系:肺金受邪,-----,耳鸣
治疗关系:宣肺通利耳窍
清代医籍《温热经纬》说:“坎为耳,故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龙葱,专主乎听。”“龙葱”,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鼓膜,说明耳的听觉功能与肺有着密切的联系。“肺开窍于鼻”为“肺为耳之用”提供了解剖学依据。现代医学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后,由于咽部病变导致咽鼓管咽口阻塞,致使鼓室负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产生积液,可导致非化脓性中耳炎等疾病。
肾精亏损;脾虚气陷;肝火上扰;痰火郁结;瘀血阻脉;风热外乘。
耳鸣、耳聋的发生,乃因肾虚,或因风邪,或因痰火,或因肝火,或因瘀血。在发病机理上肾虚是本,风火痰瘀是标。一般来说,慢性耳鸣、耳聋病因无论内外,多与精气不足有关;且五脏之中,耳病与脾、肾、肝、胆关系最为密切。
肾亏、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
1、病史:有耳鸣、耳聋主诉,或情志失常、或药食失调、或久病体虚、或急病卒中史。
2、临床特征:患者自觉耳内鸣响,或如蝉鸣,或如潮声者,是耳鸣的临床特征;患
者感觉听力减退甚至丧失,不闻其声者,是耳聋的临床特征。暴鸣、暴聋者多兼有
外感症状;久鸣、久聋则往往伴有全身虚弱性症状。
3、辅助检查CT、电测听、测血压局部检查
鉴别诊断
1、耳鸣、耳聋与聋哑:耳鸣、耳聋多见于成年人,耳虽聋但无口哑。聋哑多见于小儿,常为热病后遗症,或为先天所致。通常聋哑一证系先发耳聋,后致口哑,耳聋者必有口哑。
2、耳鸣、耳聋与耳蕈、耳痔、耳挺:耳鸣、耳聋主要表现为耳内鸣响或听力减退甚至丧失,耳内并无肿块等赘生物阻塞耳道或突出耳外。
凡外耳道内长出小肿块者,统称「耳痔」。多由于肝、肾、胃三经积火酿成,患耳有胀塞,听力减退,耳鸣作痒等感觉。本病类似外耳道乳头状瘤依肿块形状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其中如櫻桃或桑椹的,称为「耳痔」,状如枣核的称为「耳挺」,头大蒂小如蘑菇的称为耳蕈。
(一)辨证要点
1、辨暴聋、久聋:
暴聋:突然出现耳聋,多属外感或痰热;
久聋:逐渐出现听觉障碍,或由耳鸣转化而来,多属肾虚。
2、审察病变虚实。一般暴起者多实,渐起者多虚。实证宜分风、火、痰、瘀;虚证宜分血、肝、肾。
风热:暴然耳鸣或耳聋,兼有表证;
肝火:耳窍数鸣,攻逆陈作,怒则加甚;
痰浊:耳鸣眩晕,时轻时重,烦闷不舒;
肾虚:耳鸣声细,如蝉持续,腰疫面焦;
气虚:耳鸣时作,将息稍轻,劳则加重;
阴虛:午后加重。
3、注意标本缓急:
一般而言,耳鸣、耳聋起以标证为主,耳鸣耳聋长久以本虚为主,久聋久鸣又突然加重,则多属本虚标实。
耳鸣耳聋因其病位、病变脏腑、病因及发病机理均相同,故治疗原则也相同。
实证多因风热、痰火、瘀血,病在肝胆通。常采用疏风清热、泻火化痰、通窍活
血等治法;
虚证多因精气亏虚病在脾肾,则采用补肾填精、补脾升阳1等治法;
若属于虚实夹杂,则又当虚实并治,标本兼治。
实证:风热上雍、肝胆火盛、痰上上扰、瘀阻宗脉
(1)风热上雍证
证候:耳鸣、耳聋突然发作,耳内作痒,发热恶风,头胀痛,或伴咽喉肿痛,咽千口渴;苔薄黄而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窍
(2)肝胆火盛证
证候:突然耳鸣、耳聋,头痛,面红目赤,咽干[]渴,心胸烦闷,心神不安,性急易怒,每遇情志刺激而使病情加重,胸胁胀满,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胆实火
(3)痰火上扰证
证候:耳鸣如蝉,时轻时重,甚则闭塞如聋,痰多,胸闷,口苦,耳下胀痛,二便不畅;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火化痰,和胃降浊
(4)瘀阻宗脉证
证候:耳病日久,或外伤之后,耳鸣、耳聋,聋则如塞,面色黧黑,胸闷刺痛;舌质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通窍
虚证:肾精亏虚、脾虚气陷
(1)肾精亏虚证
证候:耳鸣、耳聋,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盜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兼有肢软腰冷,遗精滑精;阳痿早泄,短淡,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
(2)脾虚气陷
证候:耳鸣、耳聋,时轻时重,每因劳累而加重;头晕目眩,面色菱黄,神疲乏力,肢体倦怠,失少便溏;舌淡,脉细弱无力。
治法:调补脾胃。
田广儒教授说耳鸣耳聋的预防、治疗与恢复后紧密结合、杜绝复发。俗话说未雨绸缪,在对待疾病和身体方面也是同一个道理治疗和预防,预防和恢复后的巩固都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并且相互牵制的。如果没有预防意识,疾病自然容易找上门来;治疗之后不注重愈后,病情就会反复复发。
可见,防治结合是治疗任何疾病的基础和原则。对于耳鸣耳聋患者来说,很多是因为生活习惯和其他疾病导致的。虽然已经错过了预防的第一阶段,但是在治疗之后更要注重巩固治疗结果,预防病情反复。
田广儒教授在预防、治疗和恢复后得个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40余年的临床经验已使这些方法自成体系正是因为这种防治结合的方式,给了耳鸣耳聋的患者真正得到恢复的希望,使此顽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终结。这也是中医治疗手段的最大优势。
耳鸣耳聋中医特效疗法优势
田广儒教授所采用的是纯中药疗法。中医疗法的一大优势就是,将中医的辩证理论全面运用到整个诊疗过程中,从整体的辩证发展到个体的辩证,将每一位就诊的耳鸣耳聋患者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把辨证理论运用到对每一个病人的诊疗过程中。
通过对患者的初次问诊,参考诊断结果,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综合各项指标和判断,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独一治疗方案,真正意义上做到一人一方,对症施治,告别传统医学的验方通用。
在个性化的治疗体系中,还会根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及病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对治疗方案进行随时修订,使诊疗和反馈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全程辩证治疗。使患者全程都能有独一无二的治疗方案作为理论和执行的依据。
耳聋耳鸣中医特效疗法优势;
田教授中医保守治疗,不破坏神经系统
耳鸣耳聋在现代西医科学中,被认为是神经系统疾病,而西医治疗普遍都是大量使用西药制剂、电磁刺激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这些手段会直接或间接地损坏神经系统。短期内间或有些许效果,但仍然难以根治,在停药以及恢复期之后,症状还会随着药物刺激的不足和缺失逐渐出现,甚至进一步反弹和加重。
而传统中医治疗由于存在不细分、不个体辩证的缺点,对耳鸣耳聋患者的治疗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反复治疗和巩固,这就使耳鸣耳聋患者难逃“药罐子”的命运,这种终身服药的治疗手段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田广儒教授的中医特色疗法,完全避免了以上这些诊疗方式带来的弊端和影响,此疗法一方面兼顾了中医以调为主的治疗理念,不破坏患者的神经系统,另一方面,通过系统辩证的治疗体系根治耳鸣耳聋,使患者得到真正的根治。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edaogou.net/elzmzl/2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