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现在的社会里,压力大、节奏快,很多人都患上了大大小小的疾病,其中胃病是最常见的。
患上胃病的人很多都会出现多梦易醒、身体困重等症状,这些症状多半说明了胃出现问题了。
通常情况下,要想知道胃好不好,看看脸,看看你平时的睡眠质量就可以了。
要知道胃好不好,看脸:
1、嘴唇干裂爆皮
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
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
2、眼睛易疲劳
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
另外,脾胃和人体液的吸收关系很大,如果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胃的问题。
3、鼻翼发红
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的。
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
4、耳鸣耳聋
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要知道胃好不好,看睡眠:
失眠多梦。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睡觉容易流口水。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
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养胃的方法五花八门:
第一,食疗养胃法
1、卷心菜
卷心菜含有维生素C具有保护黏膜细胞的作用,据说对胃火及胃溃疡的预防与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其含有的维生素C等成分具有止痛及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所以,卷心菜也是健脾养胃食品。卷心菜与薏米、陈皮、蜂蜜同煨可用于治疗胃脘胀痛、上腹胀满及胃、十二指肠溃疡,与赤小豆、冬瓜、冰糖煨熟可消肿利水。
但是大便溏泻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多吃。
2、酸奶
酸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杆菌,可以使抗菌素药物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重新获得平衡,同时保护了胃粘膜。
3、南瓜
中医认为,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南瓜对于养护脾胃很有好处。
南瓜中的果胶成分保护胃肠道黏膜免受粗糙食物的刺激,适合患有胃病的人食用。
另外,南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钙、磷等成分,是健胃消食的高手。
而且,南瓜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
4、小米
中医认为小米味甘咸,有清热解渴、健胃除湿、和胃安眠等功效。
小米的功效,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所说——“治反胃热痢,补虚损,开肠胃”。
实际上,无论是反胃、热痢、虚损都与脾胃功能欠佳有关,所以小米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补脾胃,和胃温中。
第二,茶饮养胃法
佛手丁香茶就是很好的茶疗方。准备丁香,陈皮,桑叶,菊苣,佛手,茯苓六种材料,制成佛手丁香茶,每天取3~5克代水泡茶饮即可。或者做成小茶包,泡起来更加方便,只需取一包,每包可反复冲泡两到三次。
丁香被称为花草药界的“健胃剂”,这名号得益于它出众的养胃功能。丁香茶叶中特有的丁香油、丁香酚、鞣质以及齐墩果酸等,可治疗肠胃疾病,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加胃液分泌,增加消化能力。胃肠相连,丁香茶在调理胃部的同时,给肠道也带来大大的好处。丁香对幽门螺旋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本草纲目》中对陈皮的作用进行了详细地记载:“橘皮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其味苦辛温,入肺、脾二经。”中医认为,陈皮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症。比如陈皮泡水能消除肠道积气的功效。陈皮对胃肠道平滑肌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消除肠道积气。
第三,睡眠养胃法
在作息上,我们要注意平时多休息,保证足够、良好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不要过度劳累、熬夜加班,给自己多点放松的时间的。
注意劳逸结合,缓解紧张的精神压力,正确的看待生活,随时保持心情愉悦,少生闷气,保持良好的生命态度。
第四,运动养胃法
运动能加强胃肠道蠕动,加强肠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还可增加呼吸的深度与频率,促使膈肌上下移动和腹肌较大幅度的活动,从而对胃肠道起到较好的按摩作用。
建议:参加太极拳、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
刚开始锻炼时,运动强度宜小。
如采用速度缓慢、全身放松的步行,可步行两千米左右,时间每次20~30分钟,改善胃肠功能,对消除腹胀、嗳气,促进溃疡愈合有一定作用。
第五,按摩养胃法
每天晚上临睡前,做个腹部按摩也能有效养胃哦。
就是将双手叠加在肚子上,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画圆三十下,然后又逆时针三十下,刚开始力道小点,后面可以稍微加大力道。
长此以往,可以有效改善肠胃功能,还可以减小肚子。
也可以按一按脚上的一个穴位: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约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常敲足三里穴可增加胃肠蠕动,强壮脾胃。
中医五行学认为,脾胃属土,胃经上的足三里是土经上的土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edaogou.net/xhxtxel/9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