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小孩耳聋 >> 小孩耳聋怎么办 >> 正文 >> 正文

东坡依旧在,留与后人说

来源:小孩耳聋 时间:2023-3-30
北京皮肤科哪里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92.html

今天给大家推荐诗人于坚的《苏轼记》。

阅读《苏轼记》如阅读苏轼。那是书店的古典文学区,厚重的典籍罗列在书架上,如同数千年来人们用诗文搭建出的沉默城墙。在第二行右手边角落,一本青绿色小书俏丽地站着,头顶题目“在东坡那边”——东坡那边是什么?你忍不住将书取下翻开读,来到年的傍晚,一只乌鸦飞入暮色沉沉,这就是我们旅程开始的地方。

中学时期学苏轼,在语文课本上翻阅古文,一篇讲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一篇承载作者勤勉学习的殷切嘱托,来到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只见夜色如水,竹影摇曳,看到“背诵全文”竟然觉得松了口气,因为这样的古文足够直白,也足够好玩。

在难免严肃的诗人简介里,苏轼的故事看起来尤为吸引人,他是东坡肉的发明者,他有一个和尚朋友佛印,还有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妹,他们互相写打油诗调侃对方的相貌。苏小妹是不存在的,但她与苏轼的轶事却总是被人津津乐道,那些有趣的对话好像自然而然就会发生在苏轼身上,诗人于坚在书中提到苏轼的趣事:

灵壁出石……刘氏园中砌合下,有一株独巉,然反覆可观,作麋鹿宛颈状。东坡居士欲得之,乃画临华阁壁,作丑石风竹。主人喜,乃以遗子。居士载归阳羡(今江苏宜兴)。(灵壁出观常石……刘家有一块北常峭拔,久看不庆,像麋鹿弯曲着脖子。我很想要这块石头,就在刘家的墙上画了一幅有竹子和怪石的画。主人大喜,就把这块石头送给我。我将它带回了阳羡。)(《书画壁易石》)

还有总是“呵呵一笑”的苏轼:

纸轴纳去,余空纸两幅,留与五百年后人跋尾也。呵呵。(《与孙子思七首》之四)

一枕无碍睡(一觉睡到天亮),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答陈季常三首》之二)

苏轼一生游历四方、广交朋友,诗人于坚写道:

“他是一个步行者、侠客,助人为乐也嫉恶如仇,适量地饮酒,玩鹰,养狗,射箭,骑马,写宇,弹琴,画画,收藏古董,出人青楼,经常与歌妓来往。”

他不是惊艳一瞬却命如流星短暂的“鬼才”,也不是月下大醉挥剑起舞的谪仙人,他在行走过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痕迹,一千年以来,苏轼始终属于民间。

诗人于坚知道,阅读苏轼也需要阅读这片土地。他手持纸笔与相机,将开封、眉山、杭州、巩义宋陵……一一走遍,他记录下《东京梦华录》中文化繁荣的宋,也记录下拥有高楼手机又保留着当年文字、砖瓦和灌汤包子的现代城市。与其说《苏轼记》是对苏轼的讲解,不如说这是对苏轼的一次呈现,在这本古今场景交织的小书中,诗人于坚选择让真实的文字记录不加修饰地向我们流淌而来,这种携带有千年记忆的写作,无疑是一种书写苏轼很好的方式。

在《苏轼记》的呈现中,苏轼的情义也如水落石出。

“画家文同是苏轼的好朋友,《东山谈苑》说,文同为人画好一幅画,就说,不要说话,等着苏东坡来。”

近屡于相识处见与可(文同,字与可)近作墨竹,惟劣弟(苏轼自谓)只得一竿,未说《字说》(王安石著作,此处可能是指苏轼曾抄写其中片段)润笔,只到处作记作赞,备员火下,亦合剩得几纸。专令此人去请,幸毋久秘。不尔,不惟到处乱画,题云与可笔,亦当执所惠绝句过状索二百五十匹也。呵呵。(我最近常在熟人那里看见你文同画的墨竹,我却只得到一幅,他们没告诉我润笔是多少,只是到处看见文同的题字、赞诗,就像是用火烧字,想来剩不了几幅了吧。我派人去你那里取,不要藏起来吧。不然,我就到处乱画,而且题上你的大名。我还要拿着你送我的诗来索要匹绸子,呵呵)(苏轼《与文与可二首》二)

一个与朋友愉快谈笑的苏轼跃然纸上。读毕此页,翻到下一页,诗人于坚记录下苏轼的另一段文字: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这是记录的力量。翻阅两页《苏轼记》,历史已走过数十年,留存下人与人之间的所思所想在其中闪光。我们得以更清晰地感受到苏轼的“情”:他是多情的,赞美自然,赞美红烧肉,与许多好友诗文相和,歌女在送别他的酒席上舍不得他哭了,他抬手就写下“玉觞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他也是有情的,为至交知己的离去失声痛哭,对亡妻恳切地写下“不思量,自难忘”……

追随《苏轼记》的旅程,我们逐渐感受到苏轼轻松诙谐的诗文背后生活中的困顿。

重新回到全书开头飞过开封城的乌鸦吧。年,苏轼因为官职变迁一次正常上表被政见不合的朝廷新党抓住把柄,关押御史台,在长达一百三十天的牢狱审问中,苏轼的诗文被逐条检查,安上“托事以讽”的罪名,几乎将他处以死罪。苏轼的妻子不得已在家烧毁他的手稿,在此后与友人的通信中,苏轼时常在结尾加上:

此诗慎勿示人也。

苏轼最终经其他文人的搭救被释放出狱,下放黄州。他认为新党的改革使百姓受苦,也并不完全认同旧党的观点,由此,他开始了黄州、惠州、儋州被不断放逐的生活。

那座改变苏轼命运的御史台因为常有乌鸦停驻也被称作“乌台”,逃离险要致死的“乌台诗案”,苏轼来到黄州躬耕东部的一片土地,他将这片土地命名为“东坡”,在一个晴朗的夜晚,他与新识的好友相约散步,写下了出现在教科书上的《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记》带领读者如亲临历史。诗人于坚形容苏轼“有情有义”,苏轼的情义,只有纵观他的作品才能了解,也只有沿着他的足迹将古老城市逐个拜访,才可以明白,苏轼贯穿一生对这些情义的保有,是怎样的难得与动人。

▲草医眉山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续录》)

37岁方开始写词,苏轼的词与他的政治抱负一样看起来似乎有那么点儿不合时宜,在传唱低回婉转词曲的时代,苏轼为词赋予了如诗般的洒脱。作者蒋勋说:

苏轼是在悲观与乐观之外的一种达观。

诗人于坚更加具体地形容了苏轼的写作——诚的写作:

诚不是名词,而是动词。诚,信。存其诚,就是去信,齐物,不二,“不可去者”。这个动词,意味者诚总是在“之间”,而不是一个概念性的规定。苏轼这一思想显然与朱代理学家试图定位的思路不同。以文载道,道往往容易被固化为某僵死的观念,苏轼的思路是以文立其诚。

▲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始终是对真情的写作。在众人皱起眉头抱怨的艰苦环境里,苏轼写词、高兴、自得其乐,在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平凡的角落,他又潸然落下泪来。你一定会在生活中的某个瞬间想起苏轼,是在胸中燃起壮志时朗读“老夫聊发少年狂”,还是深夜独自归家,感受无人的宁静,想到“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亦或是,又一年中秋,你与苏轼一样,“欢饮达旦,大醉”,然后思念家中的亲人?诗人于坚踏上朝苏的旅程,他发现原来无需特意寻找,苏轼的踪迹就在身边:

小街上的理发室用的是摇摇欲坠、绑着布条的老式理发椅,理发师骄做地说,电视台都来我这里拍过呢。五元钱剃一个头,他做的发型,时髦的烫发店还做不了。

在田间,身着雨衣的汉子拉住诗人于坚讲述田地被侵占的不平,诗人想到苏轼反对新党的最初原因,也是在村子间看到农民负担不起的征税。

苏轼简单两三语也可令人感到亲切,诗人于坚写道: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苏轼《食猪肉》)我父亲就是这样烧的。

近一千年过去,我们为什么还在阅读苏轼,或者说,为什么苏轼依然能够停留在这片土地上?诗人于坚给出了他的回答。《苏轼记》的最后一站是巩义宋陵,也是日暮时分,广阔的田野上尚留三两行人,巨大的石像无声伫立。

匿名的石匠,只有作品,没有作者,作者就宋。无私的匿名,不是要自我表现,逞能,“比你较为神圣”……自卑的时代看不见宋。如果大地上曾经有过这样的石头,那么这地面就是值得依靠的。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奇妙,在我们感怀古人的时候,苏轼也在书写他千年前的人们。再向江水回望一眼,我们的旅程将停在洒满夕照的岸边,苏轼仿佛刚刚完成一首词,从这里搁笔离去。同一轮落日下的同一片土地,苏轼的随性、真情和诚意穿破时间的局限,依然闪耀着光芒。

▲眉山苏轼墓园的看守人。他说,我是苏轼的第一粉丝。

今天,我们邀您共读《在东坡那边:苏轼记》。

图片丨部分选自《在东坡那边:苏轼记》,于坚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楚尘文化,年4月版

编辑

大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edaogou.net/xhelzmb/94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