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小孩耳聋 >> 小孩耳聋怎么办 >> 正文 >> 正文

号称史上著名的恐怖小孩实验,哭声免疫法真

来源:小孩耳聋 时间:2021-8-14
上一次我写了一个日本全职妈妈的一天,moe用哭声免疫法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习惯,很多妈妈在下面留言表达自己对哭声免疫法的态度。

复习戳这里:实录日本全职妈妈:5点起床,做饭、带娃,还化妆、学厨艺,我却看到了一种欢喜

哭声免疫法,大意是:孩子哭闹时,不要去抱他,待到他不哭时才去抱他。这种育儿办法曾经风靡一时,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样处理结果,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这种育儿思想源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布罗德斯?华生(JohnBroadusWatson)。尽管后人对于他的育儿知识存在非议,但是依然无法否认他在心理学上的地位。

站在0世纪初的角度来说,华生对于婴儿情绪反应的研究非常具有前沿性,他打破心理学上的传统研究方法,首次将心理学运用到实践之中,并将育儿学变成了一门学科。

01

华生的童年不太美好,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他的原生家庭没有给他足够的爱,他的童年一直处于缺爱状态。

缺爱的童年,极其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反叛,但内心非常敏感,自尊心超强。

年,华生出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一个普通农户家庭,父亲性格暴躁,母亲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小时候华生一方面经常受到父亲任意打骂,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母亲在宗教礼仪和规范上的严格管制。后来,父亲抛妻弃子,母亲卖掉农场,带着华生回到小镇上生活,华生经常遭受欺负。

在过往的文献中记录,华生曾经两次被捕,第一次是因为和黑人打架,第二次是因为在城内鸣枪。

华生的母亲希望他可以研修神学,显然,华生对此并不感冒,他反倒对心理学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在詹姆斯·罗兰·安吉尔(JamesRowlandAngell)的影响下,华生开始对动物心理进行研究,并显示了卓越的才能。

年,华生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年,华生应聘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同时任心理学实验室主任。在这个阶段,他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战期间,华生投笔从戎,还因此获得少校军衔。战争结束后,他重返学界,研究对象开始由动物转向人。但成人的情绪反应复杂多变,华生另辟蹊跷,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开始研究婴儿的情绪行为,并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但是此时他的私人生活却出现了一个插曲。

华生与他的研究生助手日久生情,被妻子发现。华生的妻子玛丽·伊克斯是当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秘书哈罗德·伊克斯的姐姐,她可不是一个好惹的角色,她利用到罗莎莉·雷纳家赴宴会的机会,从雷纳的卧室偷到华生写给雷纳露骨的情书,并最终送到校长手里。

歪个楼,这种闹法真的是会把男人事业闹死,当然婚姻也无法保存了。

华生不得不选择与妻子离婚,可依然没有阻止这场离婚案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一时间满城风雨,华生被迫辞职,离开学术界,如日中天的事业被迫中止。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好比娱乐圈顶级流量小生,突然被曝光与经纪人偷情,不得不做出退圈的处理。

在这段珍贵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项称之为"小艾伯特(LittleAlbert)"的实验。这次实验正是华生与助手罗莎莉·雷纳一同进行的:

插一段题外话。年,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小艾伯特进行了实验。医院的奶妈,她不知道华生要做什么实验,只知道她每天可以得到1美元的报酬。后来,小艾伯特5岁就去世了。也有人说小艾伯特本身就患有严重的脑积水。

“小艾伯特实验”引发了学界广泛地讨论——实验的道德底线在哪里?此后,美国心理学协会公布了实验伦理规范,严禁进行违反伦理的实验。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从学术界退出来的华生后来选择进入商界发展,把心理学应用到广告界,赚到金箔满盆。

0

  

华生最出名的一本书就是《婴幼儿及儿童的心理护理》(年),比较出名的中译本是由杨汉麟翻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行为主义的儿童教育》。哭声免疫法的精髓就来自于此。

我们先看一下中译本的目录。

  

书的基本观点是:儿童出生时,不过是一团能蠕动、能反应的肉块而已,父母拿了这块材料,开始着手造就一个人。这一点非常正确,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也是父母各种情绪和教养的反应。

影响婴幼儿情绪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环境,特别是家庭,具体则可归之于父母。家庭与父母是幼儿情绪的种植者、培养者。当儿童年届3岁时,他的全部情绪及倾向便已扎下了根基。这时父母已经决定了这个儿童将来是变成一个快活健康、品质优良的人,或是一个怨天尤人的神经过敏者,或是一个睚眦必报、作威作福的暴君,或是一个畏首畏尾的懦夫。(1)

用中国老话来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出来会打洞,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而且书中提到的儿童性教育非常具有先锋性,此书写于年,当时美国基督教性禁锢氛围浓厚,华生不但突破这个禁区,还倡导在儿童抚育期间就注重性教育,这是非常值得钦佩的。

在《行为主义的儿童教育》第三章,华生指出:

在儿童教育上,应反对放纵与溺爱,“由于娇惯溺爱而养成的习惯,实在是莫大的罪恶”,甚至祸及儿女以后的婚姻。他要求母亲要不带感情地、平和地对待孩子,双亲对婴儿应有严格的安排,而不是听其自然。他特别反对父母过分宠爱,如紧抱、亲吻婴幼儿。他认为,一旦父母这样对待孩子,孩子见到父母就很容易与放纵的反应相联系,这样不仅无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而且妨碍儿童自己去认识世界。

哭声免疫法也就是源于此。

  

03

反驳哭声免疫法的人,拿华生的孩子举例。

大儿子雷纳背叛行为主义,成了精神分析家。也许是童年匮乏情感的创伤太严重,成年后的雷纳曾多次自杀,并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另外两个孩子成年后也出现诸多问题。女儿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才能生活。

令人惊愕的是,华生第三代同样受到去情绪化的育儿影响,华生的外孙女Mariette记忆中,妈妈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次考虑自杀

我自己也是反对哭声免疫法,但是我现在想提出另外一个观点。

二胎妈妈小A,她家大宝6岁,正是活蹦乱跳的时候,最近宅家,大宝不上学,小A给二宝喂完奶后,直接扔在摇篮里,然后她要去收拾二宝打翻的牛奶杯,还要洗衣服煮饭打扫房间等等。

虽然小A主观上并不想用哭声免疫法育儿,但是事实上,她的确很少去哄睡二宝。用她原话,二胎当猪养。

吃中饭时本该是二宝睡午觉时刻,大部分时间,小A喂完奶,就把二宝扔在摇篮里,气定神闲吃着午饭。

“哪有精力哄睡,爱睡不睡,反正他又不会从摇篮里翻出来。”

我现在觉得,哭声免疫法并不是完全不能用,如果母亲体力不好,在哄睡环节中使用这个办法,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个人如果睡眠不足,根本没有精力做任何事,也没有办法和颜悦色的教育孩子。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尝试让孩子独自入睡,待到母亲休息足够,在孩子不睡的时候,重新建立亲密度。

关键是要在其他环节弥补回来。

哭声免疫法之所以被认为伤害孩子,是因为它破坏了孩子与母亲亲密度,让孩子失去安全感,所以孩子成长之后会出现诸多问题,因为他童年时的情绪完全被家庭给掩埋了。

如果为了哄睡而哄睡,导致母亲脾气暴躁,甚至还出现打骂孩子现象……其实比去情绪化育儿更加可怕。从这点出发,可能会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哭声免疫法。

如果你有自己的观点,也欢迎在留言区留言哦,记得点“在看”,白菜姐姐眼睛都要写花了。

参考文献:

[1]杨汉麟.试论约翰·华生对心理学的贡献及教育思想——以《行为主义的儿童教育》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教育科学,(04):-++.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edaogou.net/xhelzmb/74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