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小孩耳聋 >> 小孩耳聋怎么办 >> 正文 >> 正文

广医三院柔济之声耳聋基因筛查有必要吗

来源:小孩耳聋 时间:2021-7-15

主讲医师:何文智

广医三院广州妇产科研究所实验部主管技师、遗传咨询师

今年3月3日是第22个全国“爱耳日”,主题是“人人享有听力健康”。耳聋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残疾。

我国的听力障碍人口有两千多万,仅次于肢体残疾,成为排名第二位的残疾。其中,7岁下聋哑儿达80万,且每年新增约6-8万(其中50%以上属于后天迟发性耳聋)。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类人群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导致耳聋的危险因素

引起耳聋的危险因素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出生前和出生后的感染,如:围产期并发症(早产、低体重、高胆红素血症及药物的致聋毒性)、先天性风疹和巨细胞病毒感染(CMV)等其他因素,具有一定的随机性。遗传因素就是不涉及外界因素,而是个体基因本身携带致聋的突变。

目前统计显示,遗传因素导致耳聋的比例约达60%,还有20%属于环境因素,剩下20%属于原因不明。

目前,已经确定4个主要的致聋基因为GJB2、SLC26A4、mtDNA和GJB3,中国人群耳聋基因突变的携带率高达6%。其中,GJB2是第一大耳聋致病基因,主要导致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SLC26A4多表现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导致先天性或迟发性耳聋,mtDNA导致药物性耳聋和迟发性耳聋,GJB3导致后天高频感音神经性耳聋。

对于耳聋患者,目前没有办法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只能通过佩戴助听器或者是植入电子耳蜗来进行治疗。如果是先天性聋哑的患者,一般语言发育会比较迟缓,这样的情况下,还要经过后期的一些康复治疗才可以。

耳聋基因筛查有必要吗?

我们可以简单的把人群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耳聋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包括家系中的新生儿、孕妇或者其他有生育需求的人,都是耳聋患者高危或高风险的人群。

另外一类就是没有耳聋家族史的。在国内,常见的致聋基因突变在人群中携带率大概是4~6%,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家族史,很多人也是致聋基因的携带者。如果夫妻双方都是致聋基因的携带者,那么他们每次怀孕就会有1/4的概率生育聋儿。

如果觉得近期听力会迅速的下降,或者说是在吃了一些抗生素之后听力明显的下降,这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医院做相应的检查和基因的检测!这种情况有可能是迟发性耳聋,也有可能是药物敏感性耳聋啊,不过药物敏感性耳聋,一般有明确的用药史,所以,对于这种,大家可以提供保留当时门诊记录和用药和药物的处方,这样便于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判断。

如果是儿童和成年人,直接采取外周血就可以了。对于新生儿,可以在做新生儿代谢病筛查的时候,同时取一点足跟血完成基因检测进行筛查,从采血到出报告,一般的周期是一个星期左右。

基因筛查阳性代表什么?

如果筛查出来是阳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携带者:这种情况下,建议在婚育的时候一定要检测配偶相应的致聋基因,如果双方都是携带者的情况下,那么一定要做产前诊断或者通过第3代试管婴技术生育健康的后代。

迟发性耳聋患者:这种情况下,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头部受到撞击,或者因为高热或者其他情况导致耳聋的发生。如果是药物致聋的易感人员,那么建议在平时的生活中和医疗救助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这样就可以避免耳聋的发生。

先天性耳聋的患者:建议尽早进行人工耳蜗的手术,并且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

需要指出的是,耳聋基因筛查只是针对中国人群常见的一些突变。如果检测结果是阴性的,即提示耳聋患者或者携带者的风险是非常低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就是注意一些用耳的健康,避免长期在噪声环境中进行生活和工作,另外,避免长期使用耳机。

图片/网络

FM96.2广州新闻电台

每周六16:30-17:00《周末健康学堂》收听更多健康资讯!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edaogou.net/xhelzmb/7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