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宝宝出生后都会进行一项检查:新生儿听力筛查,这也是卫生部规定的新生儿筛查项目之一。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对每一个新出生的婴儿,在住院期间,由听力筛查的技术人员对其听力进行的初步测试。新生儿听力筛查一般是在婴儿出生后48到72个小时之间,听力筛查结果以“通过”和“不通过”来表示。
如果初次筛查未通过,则需要在出生后42天内接受复筛,如果复筛未通过,则需要在3个月内转诊至儿童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诊断性检查。检查确定是否真正存在听损伤,确诊为听损伤的,需要明确听损伤的程度和性质。
听力受损会产生连锁效应,最明显的结果是说话受阻,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而这样的影响会影响孩子一生。
在一项针对成年先天性耳聋患者的调查中显示:他们虽然通过手语学习过一些文化知识,平均水平大概相当于小学四年级学生,但实际上还是有1/3的人和文盲无异。
听力能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这很容易理解,但是在那些听力正常的孩子中,为什么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千差万别呢?
早期语言环境,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水平
在《父母的语言: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一书中,作者达娜萨斯金德遇到过这么一个案例:
扎克和米歇尔都是先天性耳聋患者,为了让孩子早日听到声音,他们的父母带他们到达医院进行人工耳蜗植入。两人先天条件相同,手术相同,但却有着不同的术后效果。
一次达娜萨斯金德耳蜗植入研究团队举办了一场名为“声音的礼物”的小提琴独奏会,在会上达娜萨斯金德惊讶的发现,扎克在讲话。现在9岁的扎克在公立学校上学,学习阅读和数学,和朋友也玩的很好,就像所有聪明活泼的男孩一样。
但米歇尔虽然在植入人工耳蜗后,听力也达到了正常人的水平,但做听力测试时,研究人员却发现她可以听到声音却无法听懂,也没法开口说话,只能在“特殊学校”学校。同样是上三年级,扎克的阅读水平相当于3年级水平,但米歇尔的阅读水平却停留在幼儿园水平。
为什么呢?
扎克家庭富裕,父母为了让扎克以后可以自如地和人交流,他们学习手语,在扎克还是婴儿的时候,妈妈就经常一面给他唱催眠曲,一面把扎克的手放在自己喉部上,让他感受声音通过喉咙的震动。植入耳蜗后,扎克虽然能听到声音,但是听不懂内容。然而家庭环境帮了大忙,扎克的家里充满了交谈声、读书声和歌声,最终扎克不仅听懂了别人话里的内容,还学会了说话。
但米歇尔却不同,在达娜萨斯金德的团队再次见到她的时候,她的老师点出了米歇尔不能说话的原因“到学校的时候午饭还没有着落,衣服也脏兮兮的,最严重的是她既不会用口表达又不会用手比划。”
看了米歇尔和扎克的故事,你是不是认为家庭经济水平决定了两个人不同的术后效果,也影响了两个孩子的学业水平?
其实不是。
20世纪60年代美国坎堪萨斯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进行过一项针对“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研究,对其最终学业成绩的影响”的研究。
他们发现,在一个小时内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平均听到的单词数是个,但贫困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单词数却只有个。另外,父母对孩子的回应也存在很大差异,在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每小时对孩子的回应是次,但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每小时却不到50次。
最终两位教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问题的关键,换句话中,孩子3岁前所接受到词语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和孩子最终的学业成绩挂钩。
3T原则是丰富孩子早期语言环境的核心方法
既然研究表明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巨大,那父母应该怎么和孩子对话才能最大化的激发其大脑潜能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构建丰富的早教语言环境。
美国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博士是“万词汇倡议”机构的创始人,她致力于研究发育中的孩子早期接受的语言数量,是否对其大脑构造和发展产生非常不同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性格塑造。在父母的语言: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一书中,她重点介绍了构建丰富语言环境的秘诀:3T原则,即共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edaogou.net/xheldzz/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