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其实就是接收语音信息的一种能力。我们通过耳朵获取到外界信息,而后将这些信息回传到大脑之中,经过分析、加工、编译、转译等各个方面的作用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的内容。一旦这个环节中有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我们获取、理解信息的能力就会直线下降。
来看这样一份数据:年,原国家卫计委、中残联发布联合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患有听力障碍的人数是2.06亿人,占总人口15.84%。中度以上听力障碍有万,已经对生活产生影响了。而且,我国听障儿童的数量以每年三四万的数量持续增加,这不能不让我们警惕。
对听力障碍的重视,刻不容缓!
由于缺乏对于听力障碍的认识,所以大众对于听力障碍一般存在这样两个误区:
1.听力障碍就是耳聋,这辈子都说不了话
耳聋的确属于听力障碍,但听力障碍≠耳聋。在听力障碍当中只有听力严重衰退的程度才会被叫做“聋”,很多人虽然丧失了听力,但并不一定就是耳聋,更多的可能是听力衰退。
而且听力衰退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比如有的人是单侧高频听力下降,有的人是双侧高频听力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听力障碍者也可以说话发音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听力还残存了一部分,这也为他们学习说话留下了一部分基础。
2.听力障碍的无声世界一定很好,我周围的环境太吵了
这是很多人都曾经产生过的一种想法,在他们看来无声世界太适合他们生活了,不用去想那些烦心的事,一心扑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就好。然而,这种想法不仅天真,更是对听力障碍者的一种歧视,因为正常人是无法想象听力障碍者数十年如一日处于那种寂静环境中的煎熬。你以为这是美好的生活,实际上这是束缚他们的囚笼。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当中写过这样一句话: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他更加喜爱声音。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听障是好事,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拥有听力,如果让他失去三天听力,恐怕他将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要喜爱每一种声音。
听力障碍不该是一个群体视作“奇装异服”的标志,更应该是我们所有人都重视的问题,它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不及早改变,那孩子的未来不知道会出现什么不可预知的风险。
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就应该带着他进行听力障碍的筛查,如果孩子真的出现了听力衰退,那他就要及早佩戴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耳蜗。这是让孩子语言训练的基础,缺少助听器的帮助,只凭借孩子残存的听力是很难学习语言的。
但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听障儿童都可以佩戴助听器来进行语言的恢复训练。事实上这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要求,比如佩戴助听器的前提是孩子的听力必须是≤80分贝;听障语言矫正的听力应该是≤40分贝。
除此之外,父母也应该告诉孩子,他们并不是什么残缺的,他们只是一个受了点伤的天使,只要好好生活,那一点点小问题并不会影响到他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edaogou.net/xheldzz/9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