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间穴
取穴方法:微握拳,二间穴位于当手食指本节(第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穴位解剖: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二间穴(间谷穴,闻谷穴,周谷穴)解析:
)二间。二,概数,在此表示较小之意。间,间隔、空隙也,指本穴物质所处为空隙之处。
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不太高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所处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二间之名即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范围的说明,故名。
)间谷、闻谷、周谷。间,间隔、空隙也。闻,听也,指距离短近。周,范围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之处。间谷、闻谷、周谷名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较小的间隙处。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高温水气,此高温之气因是由商阳穴的喷咀喷出,行至二间后扩散的范围不大,如处于狭小的区域,故名间谷、闻谷、周谷。
3)大肠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因散热而有部分水气冷凝而降,在地部形成细小的经水,故为荥穴。
4)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在本穴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附注:手阳明经所溜为“荥”。
二间穴意义:大肠经气血在天部不太高的层次冷凝化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天部之气,同时地部亦有极少经水,天部之气及地部经水性皆温热。
运行规律:天部之气向三间穴上行,地部经水向商阳穴下行。
功能作用:大肠经经气在此分清降浊。
主治疾病:目昏,鼻出血,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
.鼽衄:二间、风府、迎香(《神应经》)。
.目痛红肿不明:二间、合谷、肝俞、足三里(《神灸经论》)。
3.齿痛:二间、颧布(《针灸甲乙经》)。
4.伤寒头痛身热:二间、合谷、神道、风池、期门、间使、足三里(《类经图翼》)。
5.肩背相引:二间、商阳、委中、昆仑(《神应经》)
6.眼目昏花,视物不明:二间、上星、心俞、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杨敬斋针灸全书》)。
7.口眼喎斜:二间、颊车、水沟、列缺、太渊、合谷、地仓、丝竹空(《神应经》)。
8.多卧喜睡:二间、三间(《针灸资生经》)。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身热头痛、咽喉肿痛、齿痛腮肿、目痛鼻衄、口眼歪斜;手指肿痛、麻木、屈伸不利;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牙痛,鼻出血,麦粒肿,肩周炎等。
相关论述:.《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者中。
.《循经考穴编》:食指本节前内侧,横纹尖陷中。
3.《针灸甲乙经》:多卧善睡,肩髃痛寒,鼻鼽赤多血,浸淫起面,身热,喉痹如梗,目毗伤,忽振寒,肩痛。
4.《太平圣惠方》:咽肿;口眼斜。
5.《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颔肿;多惊。
6.《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心惊,多惊;肩背强痛以惊,牙痛。
7.《席弘赋》:牙齿肿痛并喉痹,二间阳溪疾怎逃。
8.《百症赋》:寒栗恶寒,二间疏通阴郄暗。
9.《天元太乙歌》:牙风头痛孰能调,二间妙穴莫能逃。
0.《通玄指要赋》:目昏不见,二间宜取。
针灸治法:寒则补之或灸、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针灸大成》《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直刺0.~0.4寸,局部胀痛。
艾灸疗法:麦粒灸3~5壮,艾条灸5~0分钟。
按摩疗法:
()用食指指腹按压二间穴,注意按压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5分钟,每日次。
()以拇指指腹向下按压此穴,每次~3分钟。用于麦粒肿的按摩时,只需指压患有麦粒肿眼睛同侧手的二间穴。若不愈,则用拇指和食指强捏此穴,如此重复捏30次,病症就会自愈或即刻化脓自愈。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欢迎大家光临彩云长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edaogou.net/xhelzmb/8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