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万儿童因药致聋
千手观音21位演员中18位因药致聋
曾经红遍全国的舞蹈《千手观音》,表演的21个演员全是聋哑人。其中18个是因为药物致聋,绝大部分都又都是在两岁前后,因为发烧时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耳聋。
据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统计,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至40%。因用药不当,中国每年约有3万儿童陷入无声世界,造成肝肾功能、神经系统等损伤的,更是难以计数。
未知的风险潜伏在未来
为什么有些人在感冒发烧或服用了药物后
出现了耳聋症状?
为什么有些人使用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后
再也听不到声音了?
这就是药物引起的听力丧失,因使用某些药物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导致了耳聋。
解惑
为什么会出现药物致聋?
实际上药物高剂量致聋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是由于携带药物致聋基因突变造成。有数据显示,我国药物敏感性突变基因携带者(高危人群)约万人,药物性耳聋患者约为35万人。
遗传易感性是药物性耳聋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这种遗传易感性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
为什么儿童更容易发生
因药致聋?
1、儿童的内耳及听神经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对耳毒性药物比较敏感。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肾功能不健全,对药物代谢能力差,更易发生药物性耳聋;
2、未了解孩子的遗传易感性盲目用药。如果孩子属于药物中毒性耳聋易感基因携带者,服用对听觉神经有毒副作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便会造成耳聋。
基
因
基因突变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药物性耳聋关系密切。比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这些抗生素类药物之所以会造成儿童耳聋,是因为它们具有耳毒性。
儿童常用耳毒性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基因突变阳性者的第8对神经——听觉神经有毒副作用,它破坏的是感知声音最重要又最脆弱的部位——耳蜗。药物中毒性耳聋一般为:
双侧、永久性,不可逆!
突变基因携带者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这就是在携带此突变的个体中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导致或加重耳聋的原因。如果携带该突变的个体通过基因检测预知自己和家庭成员携带这种突变,那么避免接触氨基糖苷类药物则完全可以避免耳聋的发生,这也正是药物中毒性耳聋基因检测的意义所在。不仅为聋人明确病因,还为耳聋易感个体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指导及预防措施。
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
儿童用药安全再升级
认知自身状况远离耳聋风险
指导精准用药避免药物伤害
评估遗传风险指导优生优育
可以明确提示您是否为药物中毒性耳聋易感基因携带者,是否需要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并为您列举出耳毒性相关药物参考及安全用药提醒,拒绝药物伤害,守护有声未来!
线粒体DNA中12SrRNA基因上的C与A均为氨基糖苷类药物易感位点,2位点中一旦有1个位点突变,药物敏感性增加,一旦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致聋风险明显增加。
如上所示,您的C位点突变为T,A位点仍为野生型,所以您患药物中毒性耳聋的风险处于高水平,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使用耳毒性药物前务必谨遵医嘱,避免外源伤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该结果不说明您将来一定不会发生耳聋。因为不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耳聋的发生,如外部物理因素、细菌或病毒感染、其他药物的毒副作用等。
耳毒性药物
耳毒性药物是指毒副作用主要损害第八对脑神经(位听神经),中毒症状为眩晕、平衡失调和耳鸣、耳聋等的一类药物。药物中毒性耳聋基因携带者及其母系家庭成员应慎用耳毒性药物(谨遵医嘱),禁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现已发现的耳毒性药物已达百余种,主要包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疟疾药(奎宁、氯奎等),止痛剂(水杨酸类的阿司匹林等),利尿剂(速尿、利尿酸等)、抗癌药物(长春新碱、2-硝基咪唑、顺氯氨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等),抗肝素化制剂(保兰勃林),铊化物制剂(反应停),心血管药物(呋塞米、托拉塞米等),避孕药砷、汞等制剂。
药物中毒性耳聋的危害
?新生儿聋——导致新生儿智力下降、因聋致哑。
?中青年聋——影响正常社交、阻碍学业、事业、婚姻。
?老年人聋——易引发意外、心理障碍甚至诱发老年痴呆。
?听觉系统的慢性中毒,以耳聋、耳鸣为主。耳鸣多经久不息,加重患者痛苦。
?耳聋多在用药后1-2周出现,逐渐加重,半年后逐渐稳定。
?耳聋多双侧对称,会继续恶化,至全聋。
?耳毒性药物还可造成肝、肾、造血、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全身性损伤。
?氨基糖苷类抗菌素致聋的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因语言频率尚未受累,患者常不觉耳聋,此时如果立即停药和采取治疗措施有可能制止耳聋发展。
?氨基糖苷类药有明显的家族易感性,用药量与中毒程度极不相称,少量用药即可导致不可逆的重度聋。
?利尿剂致聋多为可逆性的,早期停药后听力可恢复,但肾功能不良或与氨基糖苷类抗菌素合并使用则会造成永久性聋。
?阿司匹林、心得安、肼笨达嗪等致聋也为可逆性的,及时停药耳聋也可恢复。
客服-杨洋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edaogou.net/xhelzmb/2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