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医堂的陈大夫说,现在年轻人的压力大,坏习惯比较多,之前十个患者中至少有一半是看肠胃病的,现在大多数人,不分男女老少,大都是咨询慢性病。
陈大夫还说,慢性病难治啊,难发现,而且治疗难,很多人开始不当回事,等到病情严重了再后悔莫及,所以年轻人一定要加强重视,最好不要熬夜,尽量在十二点之前睡觉,没精神是小事,身心累就是大事了。
前段时间我接触的病人中,就有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3类耳鸣耳聋患者,这边我就跟大家细聊一下,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你好,怎么不舒服呀?”
--“大夫,我的左耳不舒服,而且觉得这两天听力下降了!以前我左耳得过突聋,所以我这次很紧张。”
听阿姨说自己这段时间为孩子忙前跑后,费了不少心,阿姨的脉象也比较乱,这跟阿姨的压力和心情过于紧张有关,于是便给阿姨开了一些镇定安神的药,并嘱托阿姨身体并无大碍。
第二位患者,也是一位女病人,前段时间坐过飞机,感冒症状早就好了,但是耳朵一直闷闷的,听力明显下降,她担心自己听不见了……
第三位患者,是一位60岁左右的男病人,周五早上,突然间右耳听不见了,一直以为休息休息就好了,但是这两天一点儿也没好转……
这慢性病不是急性病,不会突如其来,慢性病得慢治,急不得。
生活水平一好,很多人就开始大鱼大肉,血管疾病也是导致耳鸣耳聋的常见因素之一,脏器不好了就得节制,千万别在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就算自己有金山银山也得荤素搭配,这样脏器和气血之前才能好好搭配,干活不累。
那么,听力突然下降,常见原因都有什么?好治吗?怎样才能尽量避免?正好结合这几个患者来聊聊。
听力突然下降≠突聋听力突然下降,原因并不只有大家听到闻之色变的“突聋”。
我们的耳朵就像是一座别致的屋子,有自己的门面和走廊——外耳,通过鼓膜这扇“门”,才能进入中耳这间“房间”,而中耳的内侧面,还藏着内耳这间“密室”,通过这层层机关,外界的声音才能传入大脑这个“司令部”。
我们常说的突聋,是指在经过“密室”以后出现的问题,此时出现的听力下降是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而由于外耳和中耳的问题导致的听力下降,是传导性听力损失。当然了,在咱们中医里面,肝肾亏损是耳鸣耳聋的主要因素啊,气血不好了,血液顶不上去了,毛病自然就出来了。
听力突然下降,可能是3种情况1.外耳问题文中第一位患者就是这个原因。
外耳问题常见的有外耳的炎症、耵聍栓塞、外耳的异物等。这样的听力下降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耳道肿胀或堵塞,影响了外耳的传导功能所致。这种听力下降,一般程度不会太重,通过耳科医生的检查,一般都能窥出端倪。
一般来说,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不要习惯性地自己掏耳朵,遇到问题来找专业的耳科医生解决,及时取出耳道内的耵聍或异物,或者给予点耳治疗及清理,问题很快便会得到解决,听力也会很快恢复。
这种情况的注意事项是(敲重点!):不要养成掏耳朵的习惯。
2.中耳问题前文中的第二位患者就是这个原因。
中耳问题常见的有,外伤性的鼓膜穿孔和分泌性中耳炎,后者是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的中耳炎症,鼓室里充满了分泌物,因此,中耳的传声功能受到了影响,听力自然会下降。这种听力损失一般也是可逆的,程度不重。一般保守治疗,2-3个月后如果效果不佳,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此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①避免外伤;
②避免感冒;
③上呼吸道感染时,尽量避免乘坐飞机。
3.内耳问题第三位患者就属于这一类,也就是突聋,又叫特发性突聋,指的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这种听力下降的程度可以轻重不一,有的突聋可以自行恢复,有的经过治疗后可以恢复到原有水平或者有所提高,但也存在经治疗后听力提高不多或者毫无提高的情况。
突聋的发病原因不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有可能引起突聋。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压力大、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诱因。门诊的这几例突聋,发病都在三四月份,都曾经出现劳累、紧张以及情绪不佳的情况。当然,中医更多人为是气血不足和肝肾亏损所致。
中医通过调理肝肾的确可以治好一部分耳聋患者,但因为一些患者不及时治疗,一拖再拖,导致大多数的耳聋依旧无法治愈。
治疗时要注意休息、放松心情,采取积极的心态,不要过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edaogou.net/elzmzl/5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