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问:“网上说不能随便吃药,不然娃容易耳聋,是这样的吗?孩子每次生病,在吃药的时候,我们都心里好纠结,到底要不要吃!”
1、理性看待药物不良反应网上这个建议有点太夸张了!其实,大多数的药物吃了以后,并不会对听力产生影响的。有听力损伤风险或耳聋风险的药物,还是占少数的。而且,这些有风险的药物,在合理的使用下,也是可以把耳聋风险降低的,并不是肯定会发生这种严重不良反应的。不过,儿童人群在使用某些特殊药品时候,的确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临床发现药物致聋的历史人类对药物引起听力下降的研究,始于年出现链霉素对耳的毒性,几乎与这个药的诞生同时出现。以链霉素、庆大霉素为代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出现在抗感染、抗结核等方面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药物的耳毒性却成了这类价廉、高效药物临床应用的致命弱点。此类药物中还有卡那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在注射给药时等也存在这样的风险。3、儿童是药物致聋的主要人群误用或滥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位于国内药物致聋的首位,并逐渐发展成为导致新生儿先天和后天性耳聋的各种致聋因素之首。比如:有学者对35例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后出现听力减退和言语功能障碍的婴幼儿及儿童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结果发现89名(88.9%)严重或重度耳聋,其中59.63%是因为感冒发热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其中小于1岁的患儿中,90.83%为严重或重度耳聋。4、药物性耳聋的预防药物性耳聋的防治关键在“防”。通过人为干预,可以有效的减少药物性耳聋的发生。对婴幼儿、孕妇、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原有感音神经性耳聋者应慎用或适当减小剂量,对有遗传性耳聋家族史的患者应慎用或不用,或在用药前进行耳聋基因筛查,使耳聋患者的亲属正确应用或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另外,在治疗疾病必须使用的情况,我们务必在使用过程中每天应注意患者有无耳胀满感、耳鸣、眩晕、听力下降、平衡失调、手足或口唇麻木等症状,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并采用神经营养药、能量制剂、血管扩张剂、脑代谢促进剂等药物进行对抗治疗。资料来源:1、药物性耳聋及防治策略,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年第期;、谈谈药物性耳聋的防治,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年第期。今天科普就到这里,我是
儿科药师梅贰康,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委员会首批成员,微博粉丝万+,微博健康医疗最受欢迎医生。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文首发今日头条悟空问答,如果麻麻们有儿童、哺乳期、妊娠期等用药的问题,可以点击文章结尾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新浪爱问医生咨询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wodedaogou.net/elzmzl/4752.html